诗词里的古代生活——《踏歌词》

时间:2021-12-14 0:00:00 阅读次数: 11192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对于现代人来说,生活中有手机,有电脑,有网络,有书看,有电影看,实在不行还能出去旅旅游,跟朋友唠唠嗑。

而古代没有手机、电脑,没有电影院、游乐园、KTV等 ,那时候的人们闲暇时都在干些什么呢?

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,穿越回古代,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。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、游山玩水、曲水流觞、斗茶焚香、琴棋书画、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。

1.jpg


在我国西南民间,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。刘禹锡谪[zhé](谪: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)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,这首《踏歌词》就是其中之一。踏歌是不用伴奏、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,是民歌的一种唱法,让我们看看古人“踏歌”是什么样的景象吧!

 

《踏歌词》刘禹锡

原文: 春江月出大堤平,堤上女郎连袂[mèi]行。

唱尽新词欢不见,红霞映树鹧鸪[zhè gū]鸣。

2.jpg

 

大意:春江水涨,几乎平堤。尤其在月下,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,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。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,堤上走着成队的“女郎”。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,是趁月圆之夜“踏歌”来的。

女郎们唱新词,意在招引小伙子一同歌舞。只不过这一夜却有点蹊跷,未见热情的应和,对方毫无反响。新词唱尽之时,代之而起的竟是绿树丛中的鹧鸪和鸣,原来已经是早晨了。

 

诗词里的故事:

踏歌:中国传统舞蹈。边走边唱,以脚步踏地为节拍。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,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,到了唐代更是风靡[mí]盛行。《踏歌》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,碧柳依依,翠裙垂曳[yè],婀娜[ē nuó]身姿,一行踏青的少女,联袂歌舞,踏着春绿,唱这欢歌,溶入一派阳光明媚、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。

那么,踏歌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?从目前的研究看,踏歌应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。古代人们在劳动之余,大家聚集在一起边歌边舞,以调整疲劳的身心,从此踏歌就流传于世,相关记载亦不绝于书。"踏歌” 的得名并风行于世是从唐代起始的,当时政府对踏歌很感兴趣,有时还在上元等节日举行盛大规模的踏歌活动。如先天二年(713年)正月十五夜, 唐睿宗精选了长安、万年少女千余人,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。

3.jpg

 

(2)古人眼中的“鹧鸪”:

鹧鸪产于我国南部,栖息于山林之中,胸前有白色斑点,背间有紫色和红色羽毛。

春天鸣声频繁,此呼彼应。鸣声悲婉凄切,略似“行不得也哥哥”。在古人眼中,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,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。

1)表达愁苦之情

鹧鸪的叫声,不仅十分响亮,而且听起来十分哀婉,给人一种悲戚之感。故而古人常用鹧鸪这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愁绪。

2)寄托羁[jī]旅之愁

鹧鸪最常见的意象,就是用来表达羁旅之愁。在远方的游子,踽踽[jǔ]独行在异乡的道路上,想起那如诗般的故乡,却只能隔山遥望,鹧鸪的声声啼鸣,常常会唤起心中无限的惆怅。

3)象征着爱情

鹧鸪在发情期,常常会互相对鸣,因此在诗人的眼里,鹧鸪又是甜蜜爱情的象征。与前面所说的凄苦意象截然不同,用鹧鸪来表达爱情时,格调往往是欢快与喜悦的。

 

 

穿越小问答:

1. 本诗中的鹧鸪象征着()

A. 愁苦之情  B. 羁旅之愁   C. 爱情 

 

 

上期答案:《送友人》1. B. 远行的漂泊的友人   C. 和其他意象连用,加重情感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