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里的古代生活——《送友人》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对于现代人来说,生活中有手机,有电脑,有网络,有书看,有电影看,实在不行还能出去旅旅游,跟朋友唠唠嗑。
而古代没有手机、电脑,没有电影院、游乐园、KTV等 ,那时候的人们闲暇时都在干些什么呢?
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,穿越回古代,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。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、游山玩水、曲水流觞、斗茶焚香、琴棋书画、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。
李白作为一位独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,享有“诗仙”美誉,他的送别诗,也情意深长,只见他送友人来到了城外,然而两人仍然并肩而立,不愿分离,远处青翠的山峦[luán]横亘在外城的北面,波光粼粼[lín]的流水绕城东潺潺[chán]流过……
《送友人》李白
原文: 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
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挥手自兹去,萧萧斑马鸣。
大意: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,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。
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,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,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。
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,夕阳徐徐下山,似乎有所留恋。
挥挥手从此分离,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,似乎不忍离去。
诗词里的故事:
(1)古人眼中的“孤蓬[péng]”: 又名“飞蓬”,指蓬草,枯后根断,常随风飞旋。
1)“蓬草”在古诗中大多是诗人自叹身世
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写了《使至塞上》:“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”他在感慨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,像振翮[hé]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。
2)送别诗中,“蓬草”可指远行的漂泊的友人,或者自己和友人并举。
“蓬草”因为其枯后根断,随风飘飞 ,且飘泊无依的特点,在古诗文中,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。游子离开家乡,客居外地,恰似蓬草断根;游子行无定点,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。
3)“飞蓬”意象和其他意象连用,加重情感表达
白居易《望月有感》的颈联“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”是说离群孤雁相隔千里,形影相吊;同根兄弟随风飞散,恰似秋蓬。诗人将“秋蓬”与“孤雁”连用,来比兄弟因战乱而离散五处,各自飘零,像分飞千里的孤雁,形影相吊;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,流落他方,增强了孤寂伤感的情绪。
(2)此“斑马”非彼斑马:
班马,离群的马,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。班,分别;离别,一作“斑”。
穿越小问答:
1.本诗中的“孤蓬”表达了哪些含义? ()
A. 诗人自叹身世 B. 远行的漂泊的友人 C. 和其他意象连用,加重情感表达
上期答案:《送灵澈上人》1. F. 精神归宿